广漠之野

《论语》--孔子卓越的生活大师

一、论语的介绍

论语这本书有趣,记录了孔子的各种小事迹,还有很多对话,有点类似日记本,并且是后人弟子写的,不是本人写的自传,这样可以从一个第三方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孔子。孔子和弟子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,没有特别的等级明显,虽然弟子对他很尊敬,但经常也不听取他的意见。比如孔子的学生名赤,要出使他国,很久才回来。他托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冉有给父母要一点米,孔子说给他60多斤,冉有说请再加点,孔子说再加30斤,但是冉有去执行的时候给了赤的母亲 800斤。孔子知道后,不是直接批评责备而是摆事实,讲道理,说赤这次出使他国骑的是肥马,穿着是皮衣,不差钱,君子帮急不帮穷。比如还有颜渊去世的时候,孔子的学生准备厚葬他,孔子说不可以,但是孔子的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,孔子不爽无奈的说,颜回你把我当父亲一样,我却不能当成儿子一样,这都不是我的过错,都是不听话的“二三子”。更别说,书里还记录了不少人对孔子的当面批评,更增加了本书的客观立体。

这本书非常详细,不但记录了孔子的言语说教,还有大量的孔子的事迹,甚至吃饭,穿衣,居家,待客,和朋友交往,和学生交往,和士大夫交往,在朝堂上的表现和出使他国的时的表现。

孔子的价值观里面,是比较现实的,他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不加掩饰,他对道德又有强烈的追求,所以在他的学说要大量处理两者的矛盾。本书全篇都难逃利益和道德的冲突。首先他强调 ,富而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同时又说,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富贵是强烈追求的,但是如果违德就不干,这里有一个微小的bug,是否违德完全是看自我的道德准则,而孔子的道德准则常常充满灵活性。以至于读论语时,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对某件事的看法时,在孔子说出口之前,都很难猜测孔子当下的想法和价值判断。 很多人向孔子问仁,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,甚至有人对此有疑问,为什么同样的问题,因人你给出不同的答案,孔子的解释说,我要因人施教。他说话的时候考虑说话对象,导致他有很多观点因为对话人不同,会有所隐瞒和侧重。他对人批评的时候,大多等别人走了然后在背后曲曲,他的圆滑就导致论语这本书不够系统和条理性。

二、论语的理解启发

孔子是入世的生活大师。他的入世和现实主义,对人生活有很强的启发。他的基本追求,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,如果说他有什么理想愿望、政治追求,也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。这点和苏格拉底截然不同,苏格拉底一直告诫学生和雅典的居民,爱名利不要超过爱智慧。孔子的人生目标是现实追求,这也导致他宣传学说的时候一旦和现实利益冲突,他立即就向现实妥协,比如一般不会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,尤其对方比自己地位高的时候,如果指出别人的错误,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思想学说,但是会影响自己的现实利益,他一般会选择后者。人毕竟要吃饭,穿衣,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利益同盟,有些人有志于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,这本书在指导人获取现实利益,对人生活有很强的启发。接下来从4个点讲下现实主义大师孔子,分别是世俗,虚伪,练达,通透。

世俗,他对个人欲望有强烈的追求,这在诸子百家里面是最突出的一个,也和西方苏格拉底提倡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完全不同。

他特别喜欢满足口腹之欲,吃饭的时候要求,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粮食舂的越精越好,鱼和肉切的越细越好。陈旧变味的不吃,颜色变了的不吃,气味变了不吃,烹饪不当做的不好吃也不吃,不是新的东西不吃,肉切的不方正不吃,佐料放的不适当不吃,爱吃肉,但是吃的量不超过米的量,爱喝酒,并且不加以限制,但不喝醉。在集市上买的肉干和酒不吃,要吃自己做的,肉要现杀的。剩菜剩饭那是不可能吃的。这可是在公元前400多年,当时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是怎样的,他竟然能如此讲究,在2400年后的今天的很多人都比不上。

他对穿着打扮更讲究,夏天要穿透气的单衣,但必须里面要有配套的内衣。冬天穿黑色羊羔皮皮袍的时候要配上黑色罩衣,穿白色鹿皮皮袍的时候要配上白色罩衣,穿黄色狐狸皮皮袍的时候,要配上黄色罩衣。就这穿搭,在今天也不过时,堪比今天的穿搭博主。在家穿的皮袍要定制的,右边的袖子要短一点,方便手活动,在外面就不需要,在外面穿衣服重要的是礼仪外观。在家用狐狸的厚毛做垫子,服丧期满脱下丧服后,会带上各种饰品。2400年后的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。

除了爱吃肉、爱喝酒、爱漂亮衣服外,还爱音乐,“余音绕梁,三月不知味”。 爱歌舞,“谓韶,尽美矣,又尽善也;谓武,尽美矣,未尽善也”。

对金钱地位有强烈的追求,如果富贵可以追求,他愿意俯下身子,执鞭随蹬,跪着吧钱挣了。即使在今天也超越了很多知识分子,很多知识分子身上有一股孤傲之清高,孔子身上没有。

他世俗的一个特点就是崇拜世俗成功人士,他对高地位人士有一种尊重和崇拜感,会显得有些势利。他和不同地位的说话都不一样,他在朝堂之上,和下大夫说话,表现出来温和快乐的样子,和上大夫说话,正直谨慎的样子,国君来了,他表现出恭谨谨慎而威仪适当的样子。这就是他宣讲的礼仪,所谓礼仪就是区分人等级的仪式,当然在古代社会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,在当代平等意识很强烈的今天,这种人一般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。

他对世俗成功的崇拜已经有夸张表演的成分。他走进朝廷大门,谨慎而恭敬,像是没有容身之地一样。经过国君座位时,脸色庄重严肃,脚步也快起来了,说话似乎中气不足一样。他提起衣服下摆向朝堂走,恭谨而谨慎,屏住呼吸像不呼吸一般。他退下来走下一级台阶,脸色便舒展开来,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,看到这里我都替他难受。等走完台阶,就很快乐的样子,姿态像鸟展翅一般。表演真的很难受,终于松了一口气,做回自己真舒服。但是还没结束,等下他再回到朝堂自己的位置上,又显示出恭敬而谨慎的样子了。他擅长在等级社会中做出取悦上级的表演,并且乐在其中,这也是他能取得世俗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如果只是说他在职场上势利大部分人还觉得无可奈何,但他在交友上也有势利的一面。子曰:“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”,孔子说,以忠信为主,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交朋友,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。并且这句话在论语里被强调了两次。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不和他交朋友,势利。即使品行不如自己的,也不和他交朋友,那比自己品行好的人,凭什么给自己做朋友呢?别人是傻的是吧。再说人生起起落落,那自己比朋友突然社会地位高了,这个朋友是不是就要舍弃,或者朋友发达了是不是就该舍弃自己。友谊在这里也成为了他现实利益攀登的阶梯之一。

首先他出身贫寒,年少丧父,靠母亲纺织和亲属接济度日。“子曰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”,我小时候生活艰难,社会地位低下,所以会干很多粗活。注意,这里的贱和鄙不是指道德上,而是指社会地位上,但是论语里,常常不加以区分。论语里君子偶尔指道德上的君子,偶尔指社会地位上的君子,小人偶尔指道德上的小人,偶尔又指社会地位的小人。当然论语不加标注,后人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,孔子和编著论语的弟子对两者区分可以说是非常粗糙和不重视。

他虽然出身贫寒,但是对待社会地位低下的工作和人,却有异样的眼光。“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“吾不如老农。”请学为圃。曰:“吾不如老圃。”樊迟出,子曰:“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”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植庄稼,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农。”接着,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,孔子又说:“我不如老菜农。”樊迟退出后,孔子评论樊迟说:“真是个小人啊,樊须!执政者若是崇尚礼仪,则百姓无有不敬重的。执政者若是崇尚仁义,则百姓无有不敬服的。执政者若是崇尚诚信,则百姓无有不用其真情对待的。做到这一点,则四方的百姓都会用襁褓背着其孩子来投奔了,哪能用得上种庄稼的技术呢。”。种庄稼,种菜的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是小人,当然这里的小人不能确定是社会地位的小人,还是品行的小人,或者他认为两者都有。感情是他不种地,让别人去种地,然后种出来给他吃。他后面的论述非常重要,执政者只要负责教化民众礼仪、仁义、诚信,老百姓自然真情对待我,然后带着孩子投奔我,当然也会供养我粮食蔬菜,为什么我要自己种粮食蔬菜。他首先把自己定位是政治管理者的一员,是不同于种粮食蔬菜的平民,其次认为种粮食蔬菜的平民是小人物,不值得学习,到时候他们种的粮食蔬菜反正都供养给我,最后他们还会对我这个管理者感恩戴德。充满了他的高傲自大和对小人物的蔑视,不禁让人汗颜。

论语多处强调君子就是要学习怎么管理教化他人的,千万不要学习具体谋生的技能,对专业技能的人,甚至有专长的人充满否定。“君子谋道不谋食,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”,君子只追求道,推行道,不追求衣食。耕田,也会饿肚子。学习,也可以获得俸禄。君子只担心道,不担心贫穷。他不耕地,专心学习研究怎么管理教化别人耕地,他人耕地的产物粮食就是他的俸禄。并且他还知道,耕地的人经常会饿肚子,只能说鲜仁矣。

学习的东西必须要有实用价值,不然学习的东西就没有意义。”诵《诗》三百 篇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。虽多,亦奚以为?“,就算把《诗经》三百篇背诵的滚瓜烂熟,让他处理政务,不知道如何做,让他做外交使节,他也不能单独办理交涉。背得再多,又有什么用呢?背诗陶冶情操,自娱自乐,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,实用主义始终贯穿他的学说。

虚伪,前面已经提到他喜欢满足口腹之欲,他如果大大方方的承认这一点也没什么,或者保持沉默。他偏偏要去大肆的赞美节俭和克制欲望,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于议也”,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”,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论语里有大量这种篇幅,都和他的行为相违背。虽然虚伪,同样也是他的聪明之处,入世并不是说非要把道德天天挂到嘴上,但是如果挂在嘴上,效果会更好。他一直在讲义讲利的冲突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君子懂得的是道义,小人懂得的是利益。其实所谓道德,即是对他人利益的尊重。利益包括物质利益,精神利益。没有道德就是指对他人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的随意侵犯(偷、盗、抢、语言暴力、言语谩骂,无视他人人格独立,控制掌控他人)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,他的提供的方法是宣讲教化世人,让大家不要侵犯别人的利益,这当然也是一种方法。如果宣讲教化世人,让大家警惕起来,注重保护自己的权益,不给坏人有可乘之机,是否也是一种办法。哪一种更积极有效,更长久可靠呢?

他提倡等级制度,下级要对上级忠诚,讨厌说别人坏话的人,讨厌下级诽谤上级,“恶称人之恶者,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”,结果他都没做到。他开始给季孙氏管理仓库,管理牧场,以尽职著称。后靠着季孙氏的推荐从政,主政一方,却整天批评季孙氏,甚至试图削弱季孙家族的政治势力。他求职于齐景公不成功,没少批评齐景公,领着卫国的俸禄的时候却背后批评卫灵公。

甚至两次试图接受叛军的召募,尝试去效力,被子路坚决反对。“公山弗扰以费畔,召,子欲往。子路不说,曰:“末之也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?”子曰:“夫召我者,而岂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!””。

“佛肸召,子欲往。子路曰:“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:‘亲于其身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’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,如之何?”子曰:“然,有是言也。不曰坚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缁。吾岂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”,不曰坚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缁。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坏的,最洁白的东西,是染不黑的。大有尝试挑战一下自己软肋的意思。

练达,孔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,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这也是他从一个穷小子一步步走上高台的重要因素。如何获得别人尊重,团结他人,“临之以庄,则敬”,你态度庄重,他们自然会尊敬你。“信近于义,言可以复也,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”,讲信用,符合道义,就能做成事。恭敬符合礼节,就能远离耻辱,所依靠的都是关系深的人,也就可靠了。怎么辨别了解他人,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能廋哉,人焉能廋哉”,如果要了解一个人,看他言行的动机,看他的过往,看他安心的事物,这样如何能隐藏自己呢,如何能隐藏自己的呢。他说了两遍人焉能廋哉,特意强调,看来他对这方面是非常自信且擅长的。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,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”,他一直这么做得,所以不同的人,甚至不同的弟子问仁,他都有不同的回答。从来不会激怒对方,不会损失自己现实利益。擅长赞美他人,成人之美,“与人歌而善,比使反之,而后和之”,和他人一起唱歌,如果那个人唱的好,一定会请他在唱一遍,然后打着拍子应和他。哇,润物细无声,比直白的夸奖要高明的多。明白藏拙的意义,“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”,先践行自己的想说的言论,等真的做到了,才把他说出来。

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,“晏婴善于人交,久而敬之”,晏婴这个人擅长和人交往,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重他。相识久了,变成熟人,会导致边界感缺失,有些人会不断冒犯别人,如果和他相处很久,大家都很尊敬他,的确是人际关系高手。“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,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”,这个女人有歧视女性的意思,不好,这里只说小人,这里是指无德,没有边界感之人,亲近了就开始无礼,疏远他们,就会怨恨。这也是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唯一的一次抱怨了。

对他朋友仗义,有个朋友去世了,没钱办丧事,他自己出来操办。提携学生用力,孔子对自己的学生,能推荐则推荐,能提携就提携,从不吝啬,导致他的弟子遍布于周围整个政治圈。

非常擅长掌控人与人的边界,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,君子能团结他人,而不与人勾结,小人相互勾结,而不团结。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,君子在能够和谐地相处,即使他们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。他们追求的是和谐共处,能够彼此尊重,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。小人则追求表面上的一致和相同,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和谐。他们为了迎合他人或者怕得罪人,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,因为是利益勾连,强调利益分配权力从属,导致关系脆弱并不融洽。他强调通过价值观认同交君子朋友,而不是通过利益去勾连小人朋友。

一旦影响到个人边界,敢于善于拒绝,“子华使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栗,子曰:“与之釜”,请益,曰:“与之庾”,孔子给予60斤粮食,再请求也是给予30斤。因为孔子认为子华已经很有钱了,“乘肥马,衣轻裘”,坚持“君子周急不继富”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不被人际关系所累,他绝对是练达的人际关系大师。

上面都是如何积极的去处理人际关系,也包括人际关系背后的现实追求。完整的战略规划不应该只规划如何赢,还应规划如何输。他对人际关系和现实进取有着全盘的考虑和部署,对无法达成后的战略后退,他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准备。“贤者避世,其次避地,其次避色,其次避言”。贤人通过隐居来躲避动荡的社会,次一点的逃到别的地方去,再次一点的躲避别人的脸色,再次一点的躲避别人难听的话。别人通过躲世隐居来作为退路,他通过避地、避色、避言来实现,同样类似隐居的意义。

通透,他应对人际关系游刃有余,但并不执着,有时候也会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。应对钱财地位虽然有强烈追求,"富而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",不过如果追求不上,他也能“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”。还能自得其乐,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,吃粗粮,喝白水,玩着胳膊当枕头,我乐在其中,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我来讲是浮云。浮云这个梗,就是孔子发明的。

甚至对自己的事业和思想的是否能弘扬都没有执念,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。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,我就乘坐木筏子到海外去。对道德看重,但也不是非坚守不可。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”,自己说的一定能做到,做事坚持到底,硁硁然这个有趣,是个象声词,是敲击石头的声音,比喻人固执不懂得变通,像石头一样坚硬。这是小人物啊,但也能说是次一等级的士了。孔子对执拗的正直之士并不是特别推崇。

有两个人都问过他,说管仲这个人不忠诚,自己的主公被杀了,却投靠了杀死主公的凶手,德行有亏。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,如其仁,如其仁”,管仲多次召集诸侯盟会,没有使用武力,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。这就是仁德,这就是仁德。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!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?”,管仲辅佐桓公,称霸诸侯,匡夫天下,百姓到今天还在享受他的好处,如果没有管仲,恐怕我们要披着头发,衣襟向左开了,指还是野蛮人。怎能向一般百姓那样拘泥小信,小节,自缢于沟壑却无人知晓吗?

对待朋友,对待君主,对待事业都是,可成则可,不成也矣。子贡问怎么和朋友相处,他说,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毋自辱焉”,忠诚的告诫他,恰当的指引他,如果不听就算了,不要自取其辱。“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”,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,就出来做官,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,就收敛才能,退隐自保。不行就算了,差不多得了,要啥自行车,是他的口头禅,绝不死磕。

那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,会不会有遗憾呢,有,但不多,一叹而过。 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 子曰:“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居则曰:‘不吾知也!’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 子路率尔而对曰: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 夫子哂之。 “求,尔何如?” 对曰: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 “赤,尔何如?” 对曰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 “点,尔何如?” 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“异乎三子者之撰。” 子曰:“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” 曰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 夫子喟然叹曰:“吾与点也!” 当此之时,孔子已经老了,周游列国到处被驱逐,如丧家之犬,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,安享晚年。此喟然叹曰,有感叹行道之难,有感叹时日无多,有感叹再无施展抱负的绝望,然后吾与点也。他最后也同意了曾皙的观点,跳脱具体事务,指向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和谐。

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;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比如用土堆山,只差一筐土就完工了,这时停下来,是因为我要停下来。比如在平地上堆山,虽然只倒下第一筐土,这时后继续前进也是我要前进的。随心所欲,自由抉择,绝不纠结,绝不内耗。

“吾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他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,三十岁就能自立于世,四十已经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,五十就知道了天命,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和预估未来处境,六十已经能听到任何声音都不在乎了,七十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,而不逾矩。这点非常重要,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应该是他想的从来没有超越个人的能力和道德边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