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理想国》第三卷 part_3
苏格拉底他们审查完神和人类英雄的故事,继续审查关于人的故事。
苏:因为我恐怕诗人和故事作者,在最紧要点上,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有错误。他们举出很多人来说明不正直的人很快乐,正直的人很痛苦;还说不正直是有利可图的,只要不被发觉就行;正直是对人有利对己有害的。这些话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去讲,而应该要他们去唱歌去说讲刚刚相反的话。你同意我的话吗?
阿:我当然同意了。
苏:如果你同意我所说的,我可以说你实际上已经承认我们正在讨论寻找的那个原则了。
阿:你的想法很对。
苏:那么,我们一定先要找出正义是什么,正义对正义的持有者有什么好处,不论别人是否认为他是正义的。弄清楚这个以后,我们才能在关于人的说法上取得一致意见,即,哪些故事应该讲,又怎样去讲。
这里有趣,苏先不考虑“不正直的人很快乐,正直人痛苦”是否真实。直接跳过,而是禁止他们这么讲这种话。即使是事实,他们没“听到”事实,也不会痛苦。这个掩耳盗铃方案果真很敷衍。原来正义的好,是靠自我欺骗。如果是靠自我欺骗,是否可以说正义本身就不好。
即使管控舆论宣传,但是大家也有眼睛,也有理性。也能发现不正义者种种所得好处,并且发现舆论宣传的虚假。一个虚假舆论宣传,欺骗居民的城邦是否正义。一个居民不信任统治者的城邦,能实现正义吗,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吗。
苏格拉底口口声称,要带领大家走出洞穴,去看真正的世界,他反而在这里为洞穴里的木偶戏编写更完美剧本。
与其禁止说“不正义的好,正义的不好”。还不如尊重居民的有限理性,陈述事实,设置规则和法律,对不正义进行谴责和惩罚的具体案例进行公布,让城邦居民自行判断,不正义的不好,正义的好。只需规则和法律设置得当,谴责和惩罚执行到位,居民有限的理性自然能判定出,不正义是否好,正义是否好。并且他们周围耳朵听到的,眼睛看到的,理性判断的,都是不正义不好,正义好,自然不会内心痛苦。
他们继续讨论,对讲人的故事内容和形式进行审查。
苏格拉底把诗歌和故事的根据讲述方式分为两种,一种是以第一人称的模仿,第二种是以第二人称的叙述。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常采用第一人称的互相对话。苏建议禁止在城邦上演悲剧和喜剧,理由就是他们使用模仿他人说话的方式上演剧情,尤其模仿了“不足够正义”的人口气说话,甚至动物的声音、风声、水声。他给出理由如下。
苏:在这一点上,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的护卫者不应该是一个模仿者?从前面所说的来推论,每个人只能干一种行业而不能干多种行业,是不是?如果他什么都干,一样都干不好,结果一事无成。
阿:毫无疑问就会是这样。
苏:同样的道理不是也可以应用到模仿问题吗?一个人模仿许多东西能够像模仿一种东西那样做的好吗?
阿:当然是不可能的。
苏:那么,他更不可能够一方面干着一种有价值的行业,同时又是一个模仿者,模仿许多东西了,既然同一模仿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搞好两种模仿,哪怕是一般被认为很相近的两种模仿,譬如搞悲剧与喜剧。你不是刚才说它们是两种模仿吗?
阿:我是这样说的,你说的很对,同一人不可能两者都行。
苏:阿德曼托斯阿,人性好像铸成的许多很小的钱币,它们不可能成功的模仿许多东西,也不可能做许多事情本身。所谓各种模仿只不过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。
阿:极是。
阿德曼和格劳孔在书里面安排的就像一个“捧哏”,差不多苏格拉底说什么,他们都说对。
苏格拉底显然说的没道理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但也不代表为了人们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。护卫者只能护卫本身,是否就不能花时间去吃饭,花时间去睡觉,因为他们的吃饭和睡觉影响了护卫。这个逻辑成立吗?如果说护卫者吃饭,睡觉是必须,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城邦,抵抗外敌。他们娱乐休息难道不是必须吗。他们的娱乐也是为了更好的护卫,是否也成立。苏格拉底“理性自负”下,认为自己的判断标准总是对的,他认为可以剥夺护卫者的一切娱乐和休息是对的。
接下来他有一顿慷慨激昂的论述。
苏:假使我们要坚持我们最初的原则,一切护卫者放弃一切其他业务,专心致志于建立城邦的自由大业,集中精力,不干别的任何事情,那么他们就不应该参与或模仿别的任何事情。如果他们要模仿的话,应该从小起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——模仿那些勇敢、节制、虔诚、自由的一类人物。凡与自由人的标准不符合的事情,就不应该去参与或模仿。至于其他丑恶的事情,当然更不应该模仿,否则模仿丑恶,弄假成真,变成真的丑恶了。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,最后成为习惯,习惯成为第二天性,在一举一动,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吗?
阿:的确是的。
咱们别听苏格拉底在这里吹牛,什么自由大业,等宏大叙事。咱们回顾一下论证起点:
1、一开始城邦里的人们只追求基本的生活必需,不互相攀比,里面的人们生活自我富足、恬淡、平和、简朴、自得其乐。
2、因为有其他城邦不能“节制”欲望,导致要入侵这个幸福城邦,来抢夺财产和土地,人们被迫起来保护城邦。
3、为了更好的保护城邦,因为专职的护卫者要比临时组织起来的农夫,工匠,鞋匠,牧羊人战斗力更强,所以需要培养专职护卫者。
4、为了培养战斗力极强的护卫者,所以苏格拉底弄出这一堆措施,包括政策甚至法律。
问题就来了,假如没有其他城邦入侵,是否就不需要护卫者。显然是不需要,苏格拉底的这套方案都可以丢了。假如其他城邦的入侵者,战斗力很差,是不是临时组织的工匠和农夫就可以应付,或者简单培训下专职护卫者。或者敌人军事实力比较强大,为了生存,需要尽可能的提高护卫者战斗力,但也只是使其超过敌人。
如果城邦目标是——防止城邦的入侵者。只需要战胜入侵者即可,而不是追求武力的极致最大化,偏离了目的,甚至让整个城邦不幸福。
就像一场赛马,目标只是超过其他马匹,保持名次优势即可。现在为了胜利,无尽的折磨马匹,超出马匹自身的训练负荷,不但损害了马的健康,还会输掉整个比赛。即使赢得了比赛,多余的军事实力也是白白浪费没必要的人力物力,这是战略决策的失误。并且这种不幸福的胜利,也值得警醒,是否值得追求。
并且为了避免战争,提高己方的军事实力保持优先,当然是第一要务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所讲,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尽量通过避免战争,通过外交手段,互相钳制,利用更大的力量斡旋等手段,避免入侵发生。最好的办法,当然是消灭战争的萌芽。比如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发生战争的地理位置,或者寻求和平外交手段,加强交流,甚至价值观引导,让其他城邦也热爱和平。甚至促使邻邦也成为幸福国度,邻邦也通过教育文化熏陶等来节制城邦居民的欲望,导致不那么“发烧”,不致于贪婪去入侵其他邻邦,大家彼此就不会发生战争。
所以战争并没有那么可怕,敌人还没来,战争还没开打,苏格拉底已经自乱阵脚,搞得民不聊生。
苏格拉底已经背离了原始的初衷,只是为了所谓的名义上的“为大家好”,并没有真正为大家好,反而让城邦陷入痛苦和不幸福,甚至不正义。
如果“人们生活自我富足、恬淡、平和、简朴、自得其乐”是好生活,培养护卫者是为了保护这种好生活,只是为了自保。培养护卫者只是手段,而非目的,目的是“好生活”。现在为了所谓的手段,偏离的目的。城邦追求极致的军事战斗力,追求极致的秩序,这座城邦内没有快乐,没有感情,只有冰冷的理性,把人们困在压抑的思路牢笼内,走向了反人性的悲剧,让城邦失去了“好生活”。那理想国的方案只能是一个错误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