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理想国》第三卷 part_5
苏格拉底和他们两个兄弟对城邦内的文艺作品审查非常细致。咱们继续看他们到底怎么审查。
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,诗歌和戏剧(当时雅典人喜欢广场上看戏剧,类似今天的电影电视)中使用第一人称,模仿除了好人之外的任何事物都不应该。
前面已经说过不应该模仿女人。
不应该模仿奴隶(雅典城邦内奴隶占据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)。
不应该模仿坏人、鄙夫。他们互相吵架,互相挖苦,讲不堪入耳的坏话。那苏格拉底如果看到今天的打脸爽剧,不知道会怎么想。
不应该模仿铁工、其他工人,战船上的划桨人。不但不准模仿,甚至注意他们都是不准许的。这里的工人好像是体力工作者,但没说不准模仿技术工作者。
不准模仿动物,马嘶、牛叫。
不准模仿大自然的声音,大河咆哮、海潮呼啸以及雷声隆隆。
这里有趣了,前面不准模仿“非理性人”之外的一切人,是影响人不能学习做“正义”人,但苏对动物的和大自然也有非常大的意见。这暴漏了苏格拉底极端的理性推崇,他杜绝非理性的一切,不管是人情绪上的快乐、痛苦、哀伤、吵架,甚至包括人原始的劳作求生本能,并且排斥动物、排斥大自然的原始力量。
他显然是看待人要高于动物,并高于自然,且把人的理性又高于人本身。苏格拉底的“理性自负”远远超出人对人的傲慢,他的“理性至上”如此极端,他已跨越出人类的边界,辐射到了动植物界,甚至傲慢于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。
既然说到大自然的声音,凑巧庄子也对大自然的声音有自己的看法。
庄子在《齐物论》里借子綦和子游的对话,阐述了人吹奏丝竹的声音,风吹奏山林树木声音,还有大自然的声音。
子綦曰:“汝闻人籁,而未闻人籁,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。夫大地噫气,其名为风。是唯无作,作则万窍怒号。而独不闻之溜溜乎?山林之巍崔,大木百围之窍穴,似鼻,似口,似耳,似横木之方孔,似杯之圈,似捣臼,似深池,似小坑;像积水声,像响箭声,像嚎哭声,像狗吠声,像悲哀声。前者唱于,舒缓之声,而随者唱余,相应之声。轻风则小和,骤风则大和,猛风过后则众窍无声。而独不见树之调调晃动,枝之刁刁微动乎?“
子游曰:”地籁则众窍是已,人籁则比竹是已。敢问天籁。“
子綦曰:“夫天籁作声,音响万变,而其又可自行停息,全其自取,主宰者其谁邪?”
庄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具体的描绘了风吹奏树木山林的声音,它超越了人理性下,制作和吹奏丝竹乐器的声音,它原始、非理性,多样性且充满了美感。正是它的自然,所以才美。当子游追问天籁的时候,子綦的回答更是直指核心,天籁的作声,是自行发出,并且可自行停止,它没有主宰者,不依托于外物和人工雕琢,完全自取。是一种无目的,无意志,完全的自然之声。
苏格拉底面对自然,是排斥的态度,认为人高于自然界一切,人的理性又高于人本身。或者说认为整个自然界中最可贵就是人的理性。庄子面对自然是欣赏,甚至拥抱的态度,他认为人低于自然,且人的感性和理性有限,永远无法模仿自然界的万千。或者说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最可贵,人只是寄生其中的沧海一粟。
他们态度的差异,来源于对人与世界的看法的差异。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世界,人是否能认识自己,人的认知能力边界在哪里?
苏格拉底虽然号称“自己一无所知”,并且时刻牢记德尔菲神庙格言“认识自己”,同时宣称“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”。但他显然认为,人类能正确认识世界,也能正确认识自己。并且认为自己的认知边界起码已经达到了,可以判断什么是人好的生活,甚至可以规划他人好的生活。之所以如此,是对人类和对自己的理性有充分的自信。
但庄子等道家学派他们认为,人类感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导致人类的有限性下,无法正确认识世界,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。人的认知边界不具备规划上述好生活的能力。
《道德经》开篇第一句——道可道,非常道。就强调人的语言、人的理性的有限性,导致无法描述、阐述、理解世界,更无法全面认识世界背后的规律,背后的本源。庄子也开篇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与之呼应。并多次强调,人生而有涯,而知也无涯,也是阐述了人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。
人类器官都存在有限性,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光谱是有限的,紫外线、红外线看不到之外,很多颜色也是看不到的,而热带海洋的鱼类能识别几十种颜色。人的鼻子能闻到的气味是有限的,人的鼻子不如狗的鼻子,甚至蜜蜂。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是有限的,只能听到固定频率的声音,一旦不在固定频率范围就听不到。更不用说,眼睛看不到远处的,小的,微弱的事物,鼻子闻不到微弱的味道,耳朵听不到微弱的声音。作为器官,它们都受限于细胞功能,导致不可能接受所有信息。人的大脑也是器官之一,也受限于细胞功能本身,功能也受限于物理极限。从而人类认知也是有限的,因此大脑里的逻辑,理性也是有限的。
既然人类认知有限,那人类就永远无法认识到完美的真和完美的善,也只是尽可能的逼近完美的真和完美的善,因此我们能认识和践行的真和善都是有限的性的。或者说人类永远无法全面掌握认识至善,践行至善的的真理。人类的理性有限性下,导致人永远无法全面掌握绝对的真理,就像人的眼睛无法看清所有的事物,人的鼻子无法闻到所有的味道,人的耳朵无法听到所有的声音。
在这个大前提下,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,改造他人,改造社会,要给人的有限性留有容错空间。认识到人的一切观点,思想,决策,都可能有缺陷的,甚至错误的。所以思想和决策的目标应该尽可能少犯错,而非追求绝对正确。规划出即使犯错,也可以补救的方案。
因此人的理性要保持谦虚和自省,认识到存在未知边界,现有的认知也存在错误的可能,人的理性追求应小步迭代,科学精神追求可证伪。
人类是否能正确世界,是存在疑问的。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,也是存在疑问的。甚至人的认知边界本身的划分是否准确,也是存在疑问的。
至于,什么是人好的生活,人无法笃定确认,更何谈可以完全规划他人好的生活。如果秉持“人不应该伤害他人”的原则,在人的理性有限性下,都无法判断干涉他人是非伤害他人,所以无权完全干涉他人好的生活。人自由的边界应是在不伤害他人前提下自由。
正是因为人认知有限,人没有能力完全规划他人的生活,更没有权力完全规划他人的生活,所以无法也无权强制城邦居民,完全按照宏大的乌托邦蓝图去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