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理想国》第二卷 part_8
前面说的城邦为了免受其他城邦战争的入侵,从而需要训练专职的护卫者,他们爱学习,爱智慧,有拥有智慧的前提下,对敌人凶狠,对自己人温和,并且还敏捷和有力量。
按照苏格拉底的逻辑,用城邦类比心灵,人的心灵难道也需要专职的护卫者吗。人的心灵是否也会受到其他“发高烧”心灵的入侵,或者说人的心灵本身“发高烧”,然后也会对其他的心灵造成入侵。并且护卫者还需要具备先天爱学习、爱智慧的天性,然后不断的学习,后续要对入侵自己心灵的其他心灵凶狠,对自己心灵内部温和,并且需要敏捷和有力量吗。
如果苏格拉底类比成立,那么就变相承认一个前提——人天生不具备理性,人的心灵天生是不完整,不完美的的心灵。
这里就和东方哲学里面“性本善”和“性本利”学说产生了根本分歧。性本善学说认为,人天性即善,即使后天的教育,也是发掘、扩充内心原有的善,使其不受后天环境蒙蔽,使其不被物欲所困。性本利学说,也认为人天性趋利避害,所有的教育和法律只是顺应人的本性而已,使其符合社会秩序,不需要内部“护卫者”维护其秩序,只需要外部制度引导其方向。他们虽然在天性属性上存在分歧,但是都认可人的心灵先天完备。
虽然他们对人性本源观点存在分歧,但孟子和苏格拉底在求善的途径有相似之处。孟子的“性本善”观点和苏格拉底的“人的先天理性缺乏”观点,这两个不同的前提条件下,都强调后天教育和引导。孟子强调人性本善,但是会被后天环境和物欲蒙蔽,遮蔽了善。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,最终达到自律,更好的维护原本的善。苏格拉底强调,人先天理性缺乏,但具有“爱学习”的天性,这种天性可以在教育和引导下获取完备的理性,从而达到善。
但孟子的教育建立在人的先天完备基础上的,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更导向,人的先天情感。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建立在人的先天不足之上的,所以他的理念更导向,人的后天理性。
从现在来看,尤其是教育理念,强调对青少年教育,尤其义务教育强制和普及,最终主流的教育理念都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引导。至于教育理念,导向后天理性居多,更偏向于苏格拉底的观点。
苏格拉底和阿得曼讨论了,对儿童教育的内容的审查和管控。苏的理由是——“先入为主,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。因此为了培养美德,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,最高尚的故事。”这个理由看似充分,但是苏的实现方法明显超越了儿童教育的范畴,已经到达了言论和文艺作品的管控,甚至危及到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。
苏提议如下: 1、“老爷爷、老奶奶应该对孩子们从小就这样说。”禁止任何人向儿童传播“真实的丑恶”,甚至亲属。 2、“我们还必需强迫诗人按照这个意思去写作。不许他们写出不合规范的东西。”禁止创作不符合规范的东西。 3、“应该写出神之所以为神,即神的本质来。无论在史诗,抒情诗,或者悲剧诗,都应该这样描写。”只能创造符合规范的东西。 4、对以上言论和作品的管理进行立法。
前面咱们已经从“个人权益”和“正义的目的”进行过多重质疑,这里无需重复。不过咱们可以从新的角度——”它本身的悖论“继续质疑一下:
一者,假如这些在“虚假的美好”里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,是否具备真与假的辨别能力,他们是否还具备求真、追溯源头的思辨能力,这种哲学智慧是否还存在。如果为了一时的“善”,丧失了永久的“真”,是否得不偿失。
二者,这种理想的“善”是建立在哲学思辨“真”之上的。如果“真”不能传播,这种善是否还有存在的根基和土壤。
接下来,到了本书非常有趣的部分,苏格拉底竟然重新定义了神,出现了非常诡异的一幕——人对神的重新定义。
苏格拉底定义的神如下:
1、神的至善。
1.1、神永远正确,绝不犯错。
1.2、神只能为神,不存在人性的任何缺点。
1.3、神只善,好事物的原因只能是神,坏事物和神无关。神的惩罚也是善,坏人日子难过,因为他们该收惩罚。神是为了他们的好,才惩罚他们的。
2、神的至真。
2.1、神本身至善至美,无需变化,也不会变化。
2.2、神是单一的,真实的。
苏格拉底在教育和政治上无法解决的“真”与“善”矛盾,竟然在神学领域解除了,“真”与“善”同时并存于神。或许只有在理念的世界才能解决,现实世界永远无法解决。
人可以定义神,那神是否还具有神圣性?没有神圣性的神是否还能获得民众信仰?这个问题咋一看,是苏格拉底胆大妄为。
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追寻人正义的好,这条求索路上,不断的发问,思辨。在理性下构建出理论城邦中,认为古希腊的众神,残暴、血腥、乱伦、放纵,饱含了人性中丑恶的真实。并且推断出古希腊的众神无益于正义的好,也无益于城邦的好。从而对祭台上古希腊诸神全盘否定,一扫而空。并且在纯粹的理性下,塑造了新神。这种思想的魔力让人惊叹。
在思辨的引导下,人的理性到达了一定程度,剥开人认知的雾障。在纯粹的理性下,构建出清晰的社会逻辑,获得了逻辑的自信,从而去获得人类终极追求的真理。竟然质疑神,从而推翻神,甚至改造了神。
当然在当时看来,他的确胆大妄为,并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在雅典民主法庭上,被指控两条罪名,其一就是不敬神,最终被判处死刑。
但千百年后,回首来看,苏格拉底定义的神和后来一神教——基督教、犹太教、伊斯兰教定义的神何其相似,他们都是至善至真的神的模样。现在回顾这段对话,苏格拉底精准把握了人和神的关系,他具有超越人群和跨越千年的智慧。
神的来源在于人的心灵本身,来源于人内心对终极价值和道德秩序的情感需求,来源于人内心对于至善至真渴望的理性建构。